他没忍住一下喝了好几大口,接着再喝不下了,才把杯子放在桌上,准备起今日要上课的内容。
秦夫子去给学生上了一会儿课,待休息的时候,他从课堂上回来,想要继续品尝自己的茉莉吉士茶时,才发现自己桌上剩下的半杯茶水竟然连着杯子一起没了!
秦夫子大惊,立刻大声叫道:“我桌子上的茶杯呢?”
“什么茶杯?不是在桌上么?”旁边的沈夫子说道。
“不是这个,是那个绿色的竹杯。”秦夫子忙道。
“那不是学生的杯子么?”沈夫子这才反应过来,随后有些抱歉的说道:“方才书院里打扫的大娘过来,我以为是学生随手乱放的杯子,就让她收掉了。”
秦夫子一听,不禁有些心疼。但又不好对着一起教书的同僚说些什么,便只得说道:“也不妨事,我一会儿再去买一杯好了。”
“什么茶这么好喝?竟连你也这般痴迷?”沈夫子忍不住问道,也对这蜂蜜吉士茶生起了一股好奇之心。
“那滋味真是妙不可言。”秦夫子闻言便对沈夫子说道:“虽也是酸甜滋味,但没有酸梅汤的涩味,且不失茶香,比归云楼的云顶毛尖都要好喝些。”
“当真?这茶水价格也不贵,竟能得你这般评价?”沈夫子听了也是有些馋了,就决定与秦夫子一起去买一杯尝尝。
于是到了中午,书院的先生们用饭的时候,就发现秦夫子与沈夫子两人手上一人端着一只绿竹杯,都是在外面买来的蜂蜜吉士茶。
又过了几日,整个书院的夫子,每日中午都会统一差人出去在沈宣那里买一杯茶水。书院里的学生们见了,对这蜂蜜吉士茶就更是推崇。
只说是先生们都爱喝的茶水,连之前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们都去买了来尝。
因着这茶水在乐州书院里出了名,渐渐的,便有人将蜂蜜吉士茶的名声传到了归云楼的雅集里。
乐州书院的夫子,聘请的都是有才学的名士,在乐州城里的文人雅士之中也是有些头脸的。
听说了他们最近都热爱喝那摊子上的蜂蜜吉士茶,雅集上便有客人跟风,遣了自家小厮去买。
而这些客人尝过茶水以后,往往又成了沈宣的常客,每每去雅集会友,就要花钱买一杯蜂蜜吉士茶喝。
一时间,沈宣的茶水卖的太快,有时中午刚过就已全部卖完了。
葛寡妇见沈宣的生意这么好,便劝他每日再多卖一些,然而沈宣却是坚持每天只卖二百杯,多的一杯也不卖。
毕竟他这摊子只有一人,每日卖个两百杯就已经累死了。
要是让他再加人手,又没有可靠之人,还不如少买一些,让自己的茶水奇货可居。
就比如最近,因着有雅集里的贵客特地让他帮着留一杯茶水,他就接了两次打赏。
这些赏钱一次也有个一两半两,足足抵得上卖好几十杯茶,也算是一种良性循环。
乐州知府家的吴公子今日在归云楼宴请宾客。
他包下了最豪华的厢房,上了店里最好的席面和云顶毛尖。遍邀乐州城内的文人雅士,与他们谈古论今。
然而宴席进行到了一半,他却发现有不少宾客使了自家小厮,去归云楼外面的摊子上另外买了茶水。
难道是自己请的茶水还不够好?吴公子皱眉,就让身边的小厮去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一番打探下来,才知道原来锦鲤街上又多了一家茶水摊点,卖一种蜂蜜吉士茶。据说滋味极好,每日还限定数量。这些文人雅士们纷纷追捧,经常会使自家小厮去买这种茶来喝。
吴公子听了,便索性使人去把沈宣摊子上剩下的茶水全包圆了。只说是让客人不必拘束,只管畅饮。
他亲自尝过之后,才发觉这茶水果然味道极佳,又特地打包了几杯孝敬到父亲吴知府那边。
如此一来,沈宣的蜂蜜吉士茶更是名声大噪,不光是锦鲤街的学生与文人们,也有一些名门官眷的特地来此,就为了喝一杯沈宣的茶。
第25章
沈宣刚开始卖茶水的时候,想过自己的茶水会卖的不错,但却没有预料到会如此出名。
他如今每日早上刚出摊不久,摊子外面就会排上长队,不过两个时辰就全部卖完了。
像乐州书院的先生们,因着怕抢不到茶水,还主动与他定了个长约,一次性给了他几两银子,要求他每日都送茶水上门。
蜂蜜吉士茶这般出名,沈宣得的赏钱更多了,心中不知为何却是觉得太过了一些,总有一丝隐隐的不安。
不过现下风平浪静,沈宣也不可能因着这一丝担心就不做生意了。
他还是照常每日出摊,下午有了空闲的时间,就开始帮着钟小妹走访锦鲤街的绣坊。
衣食住行是百姓们必不可少的事情,因此光是锦鲤街上的绣坊就有三家。
沈宣一一询问过去,便发现各家绣坊都养有绣娘,除此以外,也会收外面的绣品。只是对绣品的手艺要求会比较高。
钟小妹擅长的纳鞋底和缝衣服,虽然手艺不错,但城中女子哥儿几乎人人都会,算不得本事,在绣坊也接不到什么活计。
绣坊最基础的活计就是绣手帕,在手帕上绣一个铜板大小的梅花图案,就能收两文钱。若是图案有鸡子大小,那就能得五文。
熟练的绣娘一日就能绣好四五块手帕,赚个十几文钱不在话下,一年怎么也能赚得三五两银子。
若是手艺练出来了,能绣更多更复杂的绣品,一个月几两银子也不是没有。
沈宣打探的时候就见到了一个擅长双面绣手艺的绣娘,把一根丝线分成极细的数股,绣出来的绣品活灵活现。
她三个多月才能绣好一副四尺见方的双面屏风,但一拿到绣坊就能卖上二十两银子,且很快就被大户人家给买走了。
这女子的手艺已经超过了乐州城里大户人家的家养绣娘,有了这样的手艺,又何愁过不上好日子?
沈宣看了一圈之后,便越发觉得钟小妹可以走绣娘这条路子。
就算是只学个粗浅的皮毛,能绣点手帕腰带也是好的。一年若能赚个四五两银子,钟家人就也舍不得把她嫁出去了。
沈宣打探过后,了解到这些绣坊里也是招收学徒的。
只是学徒分为两种,一种是自掏腰包来学,什么时候都可以离开。
还有一种不花钱的,为期要整整一年,且一文钱也拿不到。绣出来的成品也要全都上交绣坊。
学到了技术以后,自是也不能直接离开,还要给绣坊签订三年的合约。
三年之内,刺绣的绣品都是优先供给绣坊,但是价格自然是不比市面上的高,赚的也会稍微少一点,也算是免费在绣坊学习的学费。
钟小妹没钱,钟家夫妇当然也不能掏钱让她出来学习,但沈宣觉得第二种模式还是挺适合钟小妹的,于是便回去同她说了此事。
“第一年虽然赚不到钱,但只要学到了技术,过几年也就熬出来了。”沈宣对她说道:“若是你以后有了一手刺绣的技术,一年能挣个五六两,还有什么可发愁的?”
钟小妹听了心中也是十分激动,她从小到大最远也就到过邻村,连乐州城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。但此时却也畅想起在绣坊里学刺绣的样子。
一年能赚五六两银子,都能赶得上村里的乡绅了,又何愁找不到一门好亲事?
“你今日回去就同你爹娘说说。”沈宣对钟小妹说道:“要是可以的话,我明天出摊的时候就能捎你进城。到时候就带你去和绣坊签合同。”
待钟小妹谢过离开了,薛凤麟才走出来道:“你待她倒是有心,希望她可以珍惜这次机会。”
这几日钟小妹在家里帮着做些粗活,表现的倒也不错。看她似乎比钟哥儿老实不少,薛凤麟心里也没那么排斥了。
沈宣闻言就笑笑道:“到底是个半大的孩子,哪有那么不堪的?”
然而这表扬的话刚刚说完,到了第二日,钟小妹却是没有再来,原来是被钟家夫妇送到常乡绅家里打短工了。
沈宣特地去问了一下,才知是钟家夫妇不同意她去绣坊做学徒。只说是没听过还要白白给人干活不拿钱的,倒不如留在家里干些活。
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