难以回神。
他是被爱着的孩子, 带着父母深深的爱。
可是……
他根本配不上这样的爱,更配不上外公给予的期待。
“李铭书我*你大爷——”
身旁传来一声谩骂,紧接着一声困惑,“阿深?”
平时不着腔调的迎渡,翻身起来,一抬手就牵动着独孤深。
不知怎么的,他们两个的手指、手腕死死的被红线绑在一起,连迎渡扶起独孤深,确认他的安全都显得费劲。
然而,迎渡仍是固执的抱住他。
停不了絮絮叨叨。
“阿深?真的是阿深?你回来了?太可怕了, 你怎么会愿意留在那种地方, 太可怕了!”
这样的人, 拥有他最羡慕的温馨亲情, 却又恐惧得视若洪水猛兽。
他从七岁起,家里一年接一年的病故、已故, 再也没有过好一个年。
现在,他好不容易能过个年了, 这样的人,为什么要来破坏他的美梦。
“外公……”
独孤深止不住抽噎, 委屈得脆弱, 重复着呼喊。
“外公!”
李铭书站在黑暗中, 能够听到山里的哭声。
但他相信独孤深,也相信老林的孙子。
人活着总是苦的,可是走下去,总有值得等待的好事发生, 完成一场不负光阴的旅程。
而他已经下车了。
要去做他能做的事情。
黑暗里流淌的泥泞,点亮了绿色的幽影,只要这些生机盎然的蓬勃绿色,愿意为他指明一条道路,就能见到他的外孙。
“带我去见见司净吧。”
李铭书的语气依然温柔,永远不会对任性的山鬼发脾气,只会笑着哄劝。
“哪一个司净都好。”
-
李司净觉得自己脖子快断了。
他被人拖拽在粗砺冰凉的地面,毫无反抗的能力,仿佛四肢都会在这场酷刑里碎裂,痛到了极致就麻木得没了痛感。
他竟然没由来的想起外公的日记。
那些濒临死亡,清楚体会到身体变冷,血液流到凝固的感觉,真实的出现在他身上。
如果他还剩几分力气,还能握住周社的刀,他一定会以为自己在做一场属于外公的噩梦。
但是,这应当是他的噩梦。
拖拽终于停了下来,李司净仿佛是一头献祭的牲畜,狠狠的砸在冷硬石台之上,难以顺畅呼吸。
偏偏他能听到声音。
“司净,这里就是祭坛。”
许制片,他从小认识的许叔。
经历了ICU消失了数月的许制片,重新出现在他面前,依旧是印象中干练精明的模样。
他穿着单薄的黑色衬衣,仿佛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初秋,不见隆冬时刻的寒冷,坦然的站在一旁。
许制片环视周围,没等到李司净回答,径自抓住他的头发,迫使他抬头。
他感受到头皮抓挠的痛,听到许制片亲切的笑。
“你来过好多次了,还没想起来吗?”
李司净根本看不清周围,视野里一片昏黑。
他隐隐约约能见到一座蜿蜒向上的石阶,刚才许制片拽着他一路颠簸磕碰,正从那边下来。
视线再往上,又是漆黑一片。
光亮弧形照出的轮廓,似乎来自一支蜡烛,跳跃摇曳,模糊不清。
他确实来过这里,在他的梦里。
他甚至在剧本讨论会上,讲述过这样的梦境——
林荫走下长长台阶,进入了祭坛,会在那里,打开箱子。
那样的情节,被许制片果断否定。
最终改为了林荫走入寒潭,打开了箱子。
李司净嗤笑一声,恨自己的记性如此之好。
“我想起来了,所以你要做什么?”
没有崩溃,无法挣扎,只是悄然握紧了手上的刀。
比起一刀捅死久违的许叔,他更想知道这人到底要做什么。
“让我活过来。”
许制片似乎发现李司净什么都不知道,神色都冷了下来。
“让死在这座山里的许叶活过来。”
“许叔,你不是活得挺好的。”
李司净冷笑一声,“出了ICU还关心林荫的选角,《箱子》拍摄,我怎么不知道你死在这座山里了?”
他松开手,蹲了身,皱着眉仔细凝视李司净,亲切柔和的声音,顿时变得阴沉可怖。
“我本可以不用死的,如果你能安安心心让这家伙成为林荫,拍完《箱子》实现所有人的愿望,我会没事,你也会没事。”
“这样难道不好吗?”
许制片的语气有着李司净听过多年的腔调,圆滑儒雅,依旧是极好的商人,懂得权衡利弊。
“《箱子》是一个好故事、好电影,谁来演都不会抹消它即将创造的奇迹,观众会心满意足的记住它,谁还会在乎男主角原本叫什么?”
“既然没有人在乎男主角,那你为什么一定要陈莱森!”
李司净不信他说的投资方要求,更不信带资进组。
亲身来到了敬神山里传说中的祭坛,李司净有理由相信,“陈莱森到底是什么东西,非得去当这个主角!”
“因为他是一个极好的容器,他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。”
许制片没有必要再瞒他,笑着去说。
“这种贴满标签的容器,最容易吸引有着单纯的情感和单一行为逻辑的人,他们的脑子不愿意过多思考,却愿意将容器奉为信仰。而本能排斥的人,有着极强的反叛心,并非完全的理智,甚至可以说是自诩高尚,实则自私自利。”
“这样两种人,看完《箱子》就会受到强烈的冲击。他们会互相鄙夷,互相争吵,会看生活中的一切都不顺眼,直到大打出手,将自己梦里获取到的信念贯彻到底。”
许制片的笑容灿烂,讲述了一个他期待的结局。
“然后,丑陋的人互相残杀,让不想活的人实现愿望,让想活的人借着容器回到世间。你看,各得其所,多么美好。”
李司净并不觉得美好,只觉得幸好他杀了陈莱森。
他说:“《箱子》不是为了让人互相残杀而存在的。”
“但是你确实可以做到。你还记得《赵满江》吧?你在大学的时候,随便帮我改了几笔剧本。”
许制片笑着夸赞,仿佛他们在开剧本会,而不是阴暗寂静的祭坛,讨论生与死。
“想不到那一次的效果很好,资本赚到了钱,演员赚到了名,观众赚到了欢笑。你只是改了几幕戏,就让这几幕戏成为了经典。”
“而这几幕经典,引发了网络大面积的论战,几乎到了线下约架、官方发声都难以平息的状态。”
李司净脸色铁青。
他记得。
《赵满江》当初上映,瞬间点燃了观众的热情。
一个乡下人进城的故事,本身就带着阶级与阶级的矛盾,穷人和富人的争端。
喜剧片挖掘这些矛盾和争端,放上荧幕,自然惹人捧腹爆笑,又惹人揽镜自照。
谁知道,那些没吃过苦的少爷小姐,看完电影,兴致大发,借着电影的桥段,捉弄路边摆摊卖菜的老头,还发在了网上博取流量。
心存善念的观众见了视频,怒火中烧,批驳这些少爷小姐们祖上脱贫脱困还没五十年,就开始大摆资本阶级的架子。
一时之间,吵贫富差距的,吵先富先跑的,吵贪官污吏的,吵苦一苦百姓的。
一部简单喜剧电影,瞬间跟各种时事热点挂上了钩。
也将《赵满江》炒得越来越红,越来越火。
李司净并没有当回事。
《赵满江》的剧本已经很完善了,他不过是根据自己在李家村的见闻,随便改了改台词,换了换场地。
非要说花了什么心思,大约是给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,加了一句念念不忘的“清风过山岗,明月照满江”,作为他的定场诗。
根本算不上“编剧”,也不需要什么署名。
但李司净没想到,许制片连这都要算成他的功劳。
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