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非她说她是被人用特殊的血脉力量控制了。
面对来探望她的沈里,清河公主好像也早就做好了准备,甚至还有心情感慨:“原来里里你都长这么大啦,你和你阿娘可真像啊。”
沈里的母亲出自很有名的河内郑氏,才貌双全,名动京城。
“至于我,没什么好说的,事情确实是我做的,人也是我杀的,一应后果,我一人承担。”公主本人对于自己如今的境遇还蛮平静的,甚至带着一种淡淡的释然,她说,“他以前对我说过,如果他背叛了我们的感情,他就去死,所以我成全了他。”
沈里:……原来是平静的疯。
沈里之前只听太极宫的大宫女椿龄说过清河公主的爱情,还以为这位是个恋爱脑,如今才意识到,真正天潢贵胄的公主,又有几个能是任人揉扁搓圆的性子呢?清河公主哪怕是个恋爱脑,也是个极具危险的恋爱脑。
大启闻氏真的很容易盛产这种疯批美人。
她并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与拯救,也已经做好了这么做之后会有什么结果的心理准备,但她还是这么做了。
用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。
沈里呐呐半天,也不知道该怎么接话。
反倒是清河公主一下子就笑了,因为她看得出来,沈里在来之前是真的想帮她。就像沈里小时候,那么一点大,明明已经困得东倒西歪,却还会认真陪着她皇嫂坐在栖梧宫,一字一顿地说:“大和尚说我是福星,我陪姨姨在这里,阿菟的病一定会好的!我超强的!”
如今,超强的里里也正在担忧的看着她,用很轻很轻的声音说:“那姨姨你还有什么想要的吗?”
或者说,你还有什么最后没完成的心愿吗?
“现在宗正寺归闻时颂管,我说什么他都会答应我,真的,我们成婚了,他可喜欢我了,哪怕我跟他要天上的月亮,他也会搭梯子。”这话肯定是沈里在吹牛了,他只是怕清河公主不想麻烦他,心虚的连眼神都不敢对,生怕被看出他在撒谎。
结果……
清河公主却只是以指点唇,说了句:“於菟啊,那确实。”他超爱的。
沈里:?
作者有话要说:
瞎扯淡小剧场:
沈里(下塔之后):清河姨姨有个不情之请。
闻时颂(冷脸):不可能帮她免罪的,我又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,我告诉你沈止也,我做不到!……顶多越狱。
沈里:啊?
PS:只是开玩笑哈,不可能越狱的。
第18章 入主东宫第十八天:
在沈里离开宗人塔前,清河公主几次张口,又几次欲言又止,最终才抿着唇问了句:“母后,母后她还好吗?”
清河公主是个十分自傲的人,一辈子自认没对不起任何人,只除了……待她如亲女的养母。
太后最初只是她的婶母,哪怕她父母皆亡,其实也没有任何义务照顾她,随便指个宗亲抚养,或者让乳母等下人将她在王府养大都是可以的,没有人会说什么,因为相似的例子比比皆是。但太后却并没有那么做,反而亲自将她接入宫中躬亲抚养,悉心照料,直至她长大成人。
反倒是她,在长大之后为了一个男人远走清河,并没能成为一个可以常伴在母亲身侧的好女儿。
不管她这些年写了多少信、寄了多少东西回雍畿,都不足以抵消她缺席的陪伴。
这次出事被押解回京,清河公主最担心的也是被身体不好的太后听到消息,既怕她着急,又怕她生气。但她如今唯一能做的,就是祈祷她那个独断专行的皇兄能争点气,不要让母后听到与她有关的消息。一开始沈里来的时候,她甚至都不敢问,直至现在,她终还是没有忍住。
“就是阿婆让我来看你的。”沈里据实以告,“只是她现在有些糊涂了,还不知道你的事,我们也不敢告诉她。”
准确地说,是知道了,又被刺激得忘记了,只心心念念着她的囡囡为何还不来看她。
一句话就差点让清河公主破防。
“不、不告诉她是对的。”公主殿下努力压住了即将决堤的情绪,缓了又缓,才继续强装镇定道,“告诉阿娘,我一切都好,清河郡山美水美,驸马爱我珍我,我与他十分恩爱。但京城山高路远,道途不畅,是女儿不孝,没办法回来看她,望她保重身体,福寿延年。”
看得出来,清河公主的眼中有许多不舍,却也感受得出来,她决意不想将太后拉下水的意志。太后已经为她付出了太多,实在不应该再强撑病体,替已经人到中年的她来收拾这一地鸡毛。
木质的房门在沈里身后缓缓闭合,梳着高髻的公主坐在禅椅上垂眸,宛如一幅早已不知道泛黄多久的仕女图,眼神哀伤,不知神思。
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,沈小郎君从宗人塔里出来之后,情绪就不算太高。
闻时颂也早就猜到了会是这么一个结果,他最初根本就不是很赞同带沈里来探视。先不说沈里幼时本就和清河公主十分亲近,只说沈里本就是这么一个爱多管闲事的性格,他总在自找麻烦。
就像两人小时候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流。
闻时颂当时还小,对陌生的皇宫充满了抗拒,甚至可以说是怨恨。
因为这里面既没有他熟悉的大臣府邸,也没有全身心围着他打转的朝臣一家,更没有他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理所当然。只有高高在上的父皇,比起他更亲近其他小孩的皇兄,以及任由他哭闹不休也绝不松口的母后。
这里的人一点也不好,他讨厌他们,他要回“家”!
敢想敢做的闻殿下,在那个发誓要痛恨全世界的夜晚,真的开始了他的离宫出走,并成功迷路在了他不甚熟悉的后宫之内。
夜幕低垂,宫门落锁,一道道狭长的甬道在幽暗中被拖得老长,它们长得几乎一模一样,宛如一座永无尽头的迷城。冬日的枯枝在暗红色的宫墙转角投下了崎岖斜影,如同一个个潜伏在暗处的魑魅魍魉,正张牙舞爪着,准备吞噬掉每一个途经此处的无辜之人。
当年也不过六岁的闻小殿下又冷又饿,在饥寒交迫中,不可能不感到害怕。
尤其是闻时颂总感觉自己的背后有人,从他偷偷离开宫殿之后起,就一直在不远不近的跟着他。
这让他不禁想起无意中曾听大臣府邸的下人讲过的乡下鬼影——它没有五官,四肢扭曲,总潜伏在乡间小道的暗处,死死注视,如影随形,直至某个瞬间,带着尖锐的啸音追逐而至。
闻时颂越是告诉自己不要再想了,脑海里就有越来越多的吓人细节疯狂涌现,他根本不敢回头,只敢疾走,并越走越快,直至最后都跑起来了。
结果怎么着?
那挥之不去的脚步声也噔噔噔的开始加速,似马蹄,如御风,彻底攻破了坚强的闻小殿下的心理防线。
差一点,真的是差一点,他就要哭出声了。
直至闻时颂听到后面先传来了好大一声的绊脚声,那个跟着他跑的“鬼影”先哭了,细细弱弱,如小猫叫一般,既委屈又可怜。
闻时颂:“……”
年幼的殿下这才终于有了勇气回头,看到的就是穿着十分厚实,甚至可以说有点过于厚实的沈里,正跌坐在宫道的石板上。小脸痛红,泪眼婆娑,手上还拿着半个想要追上来递给闻时颂的点心,另外半个已经被他压的粉碎,变得满地都是了。
那大概是闻时颂第一次学会了什么叫无语。
他真的是哄了沈里好久才把这个难搞的小孩哄好,等他问沈里到底想干什么的时候,沈里却只是抽抽噎噎的说,我看你晚上没吃饭,想来给你送点心。
事情的起源闻时颂当时都忘记为什么了,如今反倒是模模糊糊的有了印象。
好像是他因为什么事没得到满足,就非要闹着回“家”,也不知道说了句什么,皇兄就生气了,教训他给母后道歉,他不干,兄弟俩就吵了起来。然后他一气之下,就指天发誓才不要吃母后宫里的一口饭,不喝一口水。
这句话的威力要是放在以往,还在朝臣家里的时候,对方全家都能吓得给他直接跪下,哭着求殿下不能如此怠慢自己的身体。
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!